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 师范非师范 改革区别
  论文摘要:通过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作用及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汁社会影响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课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应区别对待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提高身体素质、完善体..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试析高校公体课改革模式初探
2010-08-11 14:23:26 来源: 作者:陈碧述 陈军 【 】 浏览:115次 评论:0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 师范非师范 改革区别

  论文摘要:通过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作用及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汁社会影响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课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应区别对待的改革设想和建议。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提高身体素质、完善体育能力的最后一环,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学与用的衔接点。笔者通过十几年师范体育教育的经验和对体育课程改革过程的了解,对师范类大学生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目的以及体育课对他们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提出公体课改革的设想和建议。

  1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

    非师范类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大都只追求一定的运动负荷对生理产生良性刺激,即一定的生理负荷刺激。师范类大学生,在寻求运动负荷产生生理负荷刺激的同时,他还要求掌握该种运动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性别)的作用,以及形成如何指导别人使其产生合理的生理负荷刺激的能力。

  2高校毕业生对体育的应用

    非师范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对体育的应用,主要是把从大学里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事健身和终身体育锻炼。

    师范类大学生,他们走向社会面对的是人,是渴望获得知识的学生,根据人的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发展”。这些学生,他们不但有文化知识的追求,还有对良好的身心素质的渴望。现在的中小学特别是所占比重较大的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缺乏或因环境条件所限,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对教师(师范类大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小学生除对知识的追求外,主要是对健康、生长发育的追求,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根据对川东片区几个县、市100多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有一所2001多学生的中学目前仅有2名专职体育教师,有些小学甚至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现在许多小学的教学实行“包班制”(指一名教师包一个班所有课程和班主任工作),“包班制”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全面而系统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能力(包括参与能力、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因此,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课的内容也要相应全面具体。就达县师专近三年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调查表明:从调查的1763人中有53%的担任班主任,有16%的学生担任兼职或专职体育教师。有人说学生是教师的影子,特别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上多少可看出教师的形象。这里的形象多指外在表现,教师素质要求教师把内在文化素质和外在素质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外在素质包括言谈举止、站立、行走和坐的正确姿态等,这些都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的。班主任职责中有组织班级课间操、课外活动以及参加全校的班级文体活动的任务,这无疑对教师的体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大学生体育课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应有不同。

  3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和教学模式

  3. 1“体育课程改革变化过程”


  3. 2教学模式。可分为技能教学模式、体育锻炼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都应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结构、评价等。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全部内容,而应以多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只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从课程改革来看,各阶段的主要教材、课程类型具有相衔性和渐变性,既有相同又有相异,这一规律体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发展过程,因此,体育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前,中学体育基础较差,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普遍不高,全民健身意识比较淡薄,不懂得自身锻炼和终身健身的意义。在基本技能素质差的情况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中学生刚进人大学,就让他进行自主选择,进行俱乐部式教学,他什么都不懂,选什么?他没有自我锻炼意识,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锻炼吗?兴趣和爱好是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重复利用锻炼身体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其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大学时期在目前还缺少不了对体育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和练的过程中产生爱好和兴趣,从而进入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里。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课程和模式都不利于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4教学实践

    4. 1实验对象。达县师专专科%级、98级、2001级外语系学生。

    4. 2实验方法。把三个年级视为三个组,即%级为第一组、98级为第二组、2001〕级为第三组,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最后,对学生考试情况、实习情况以及走向教学岗位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一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按教学大纲,由老师按教材和教学进度计划进行上课,最后进行专项素质和体育能力(整队集合、口令、带准备活动、组织体育课)考试。第二组,实行由教师集合带准备活动,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进行练习,教师指导。最后进行专项和体育能力考试。第三组,第一年选择适宜本校和本地条件的项目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第二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并规定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进行2-4次组织体育课教学,教师督促指导。最后进行专项和体育能力考试。

    4. 3结果分析。第一组,体育专项考试合格率76 %,体育能力考试合格率为32 %,实习和工作后反馈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对体育不爱好,体育能力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体育课目的不明确,只对考试是否合格关心,是一种被动学习。对体育能力培养不感兴趣,体育课一结束,就什么都结束。第二组,体育专项考试合格率65 %,体育能力考试合格率为51%,实习和工作后反馈信息,大多数具有一技之长,能组织学生进行单项体育活动,体育能力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教学的自主性,使部分学生对自己喜爱的项目有所发展,在组织锻炼的过程中对体育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有部分学生,由于对项目选择不明确,以什么好耍选什么,所以不能形成单项优势,体育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第三组,体育专项考试合格率87 %,体育能力考试合格率96%,实习反馈信息,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气氛活跃,得到实习学校领导和师生好评。其原因是学生通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对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自选项目的学习使自己的爱好得到发挥从而形成一技之长。特别是通过组织教学的训练使学生在体育能力方面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实践结果表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培养,技能培养思想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必具条件和基石;要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能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若失去了基石习惯之形成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其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体育能力和终身健身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因此,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更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塑造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5建议

    5. 1非师范类公体课。对有一定体育基础和专项能力的同学人校后可进行俱乐部式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那些体育基础较差,很难选项的同学,首先进行基础教学,让他们逐步过渡到俱乐部,这样也可以缓解同学选项过于集中造成有些项目教师资源浪费的矛盾。

    5. 2师范类公体课。师范类大学生应把体育课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年级以加强体育基础为主,以年级教学班的形式,以教师为主导,拓宽专项,加强基础,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管理上严格要求,完善考试制度,以考促学。二年级,以教学班的形式实行专项选修,强化学生兴趣,加强理论教学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学生应面向社会、立足未来,完善自我理想,实现价值追求,由于其思想的成熟,从而表现出对体育生活新的渴望,既要满足共性兴趣又要使个性兴趣得以发挥,此阶段要以高层次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注意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采用学分制和以体育教学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相结合的纵向管理模式,使后来所学知识向纵深发展,主要进行体育能力考评。


Tags:发表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浅论高校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 下一篇关于高职公共体育课的改革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