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东村中学, 江西 赣州 342400)
摘 要: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得不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严重扼制。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探索中求解,在交流中创新,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思维,自主、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局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中不断更新旧有的知识结构,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存在着一些生活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的这一特性,从教学内容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讨问题,发现矛盾,解决疑难。教师的设疑应该本着切合生活实际、富有悬念,能够引发兴趣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对于新知的探求与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三角的构成这一知识点时,我找出我们班的一位个子较大的同学,让同学量了他的腿长,是1.02米,然后我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他能一步迈2.5米的步子,这可能吗?说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我接着导入:在学习了本节课,你们对三角形有一定的认识时,你一定能说出理由的,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满有兴趣地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通过学习不但这个同学的是否能迈那么大的步子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得到了突破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生活问题情境来导入新知的学习,引起同学的探究的心理,激发兴趣,也可以使学生树立“生活即数学”的观念,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培养数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问难,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利用学生所面临的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生活真实之间存在的差距,来引导学生对新生物产生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就是要使学生处在矛盾问题当中,使他们在面对矛盾的时候,积极思考。实践证明,如果学习上不会产生矛盾,不会对事物产生质疑,就不会有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些矛盾冲突的要点,在设疑问难中,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答案。使学生利用对比、总结、归纳、分析、综合等手段对问题做研究性的追问,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法”这个知识点时,我引导学生先复习小学中所学的正有理数的乘法:5+5+5+5=5×4,就是4个5相加,我接着提出问题:5×(-4)表示什么意思呢?能说(-4)个5相加吗?显然不能。那么又应该如何理解呢?于是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利用这种知识的冲突,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探讨。接着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我们是在数轴上进行演示的。如向西走9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向西走了4米,即9+(-5)=4 那么有理数的乘法可不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呢?这样的问题,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的教学功到自然成了。
三、创设实际操作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四边形中的菱形的性质时,我让同学准备几根木条,自己操作,制作出一个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并且设置一些问题,如:什么样的四边形才能出现对角线垂直的情形?设计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交流、去研究、通过观察、操作及总结,学生对于菱形的知识就会记得牢固,因为这是他们通过动手自主获得的知识,并且很容易理解。所以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学生直观的操作,许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力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为学生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提供了自我创造的机会。因此,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探讨、交流、思考,从而达到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2]康纪权.试论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3]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