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摘 要:本文取“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视域,借鉴和吸收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此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对音乐传达人类情感的历史过程和音乐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哲学思考,旨在推动这一论域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1-10-19 20:41:41 来源: 作者:周娟娟 【 】 浏览:160次 评论:0

摘 要:本文取“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视域,借鉴和吸收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此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对音乐传达人类情感的历史过程和音乐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哲学思考,旨在推动这一论域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欧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是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有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其重要思想内容是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则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评,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对“现代性”具有强烈的“怀疑”、“否定”和反对同一、推崇差异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上的快乐主义、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和道德上的犬儒主义。
  
  一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其一,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17世纪以来的这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思想。所谓基础主义,是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阿基米德基点)的学说。学术研究就是发现这个基础,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说,基础主义往往表现为把现象与本质、外在和内在对立起来的本质主义。其二,主张不确定性、内在性。所谓不确定性(即多重不确定性),是一种复杂的指涉体,只有用模糊性、断裂性、散漫论、多元论、曲解、反叛、变形等概念才能把它描绘出来。所谓内在性,指的是一种心灵能力——在符号中概括自身,愈多地参与自然,并通过其自身的抽象概括而作用于自身的能力。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批判现代教育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可以培养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即“片面发展”的人,并提出了以下几种教育目的论:1.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霸权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2.教育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3.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共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
  从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出发,教育研究必须向一种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方向转换,需集人类研究之大成,敢于汲取和运用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各学科的各种研究方法,如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解释学、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这种“集大成”不是具体的单一、孤立的研究方法的叠加累积,而是多种方法群集的有机结合。吸纳、整合、协调及发展这种群集的研究方法,使其为教育研究方法论这个体系服务,以便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
  
  二
  
  虽然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素质”的支配,但受这种素质支配着生活下去的人类,个人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依靠与生俱来的本能自然地成长,而是在有意识地从事劳动和生产的过程中将生命维持下去。而劳动和生产与社会构造的种种观念和形式不无关系,并且这种社会构造也是构建它的国家和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产物。这样看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原本就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因此,应该说只凭着与生俱来的适应性经营作为社会一员的独立生活是近乎不可能的。基于这一点,在孩子们发育的一定期间,除了向他们传达生活的方式和文化,通过让他们学习这些来掌握社会的基本规则,还应该助长他们与之对应的理想的适应能力。所谓教育的必要性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那么,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吗?显然不是。应该是一面适应社会,一面养成结构式的思维和向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的基本姿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之所在。如此说来,将教育的核心只集中在社会要求的一个方面,难免会受到“这是完全不公平的”之类的指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下一些原因:所要求被适应的社会究竟是否是理想的社会呢,更进一步说这个社会将要往哪里发展呢,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具体或明确的话,所谓意向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就一定会落入站不住脚的境地。因此,作为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即切实地确认人类个人的基本欲求和能力也绝不能被忽视。
  总而言之,教育也可以说成是这样一种极其神秘的作用:它沿着作为社会要求的“外在作用”和作为人类个性欲求的“内在作用”两方面的切线,坚持不懈地持续探寻着人类对未来一无所知的社会的幸福根源。这样的教育,建立在“内在作用”和“外在作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因此,根据对两个方面侧重点的不同,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观。首先,存在一种重视传统价值的教育观,也就是重视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之传达给孩子们;将其中的某种思维方式和形式等融入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去认识教育的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教育观,即重视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总结出知识经验的事实,从助长他们的积极性中认识教育的意义。众所周知,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教育思想家赞同后一种教育观点,重视孩子的权利和价值或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等,比起接受,不如说他们正是试着从表现的方面寻求教育的价值。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概地否定过去,只是极其忌讳那种只局限于过去的经验,扭曲了孩子的成长,固守着古老的思维方式的顽固体制。然而与这种教育观不同,一些试图综合两者的教育观也开始出现。杜威运用“经验再构成”概念,指出“经验的再构成既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经验上的客观要素和内在要素必定是平等的”,尝试将“传达”和“助长”综合起来。随着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这些教育观一致表现出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倾向。从另一方面看又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否认对其故意逢迎的风气也开始出现。那么怎样进行调整,怎样才能使两者互相联系呢?这恐怕是今后的教育所背负的重大问题。
  虽然,我们对致力于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教育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但当我们环视现代社会的实际状态和教育状况时就会发现,单单靠教育上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因为难题堆积如山,需要国家社会机能自身的改革。但是在教育的实践方面,笔者认为也需要反省,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陶冶”问题。一般认为“历史发展了,但人类丝毫没有进步”。的确,在现代社会,与科学划时代的进步相比,心灵领域没有丝毫进步的情况多不胜数。有人表述道:“人类技术进步了,但道德丝毫没有进步——教育实践一方面能用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出现相反的情况,其理由就来自于此。教育工作中包含道德培养的部分是事实。但是如果像汤因比所说得那样,‘控制自身的人性’是人类最不擅长的事情,它与以擅长的事情为基础成立的教育工作的另一部分,不幸地在客观上是矛盾的。”①的确,“技术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不平衡,也许正是现代教育中最多困难的最大原因。而且笔者觉得这种情况下,可以用“道德方面”直接替换“心灵方面”,在这一点上宗教情操、美的情操等等都与“心灵的陶冶”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科目具有值得夸耀的存在价值,其肩负的任务也可以说是巨大的。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里的“抽象”包含两种意思:第一是作为音乐媒介的声响不存在于空间的任何地方;第二是音乐不能明确地描写事物。②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空间上是不存在的或是非具体的存在,但严谨地说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的;再如标题音乐显示的那样,某种程度的描写并非绝不可能。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与演剧、舞蹈、文艺相比,其包含两层特别意义:第一层是不具有空间的素材性,纯粹地进入时间的推移中;第二层是指音乐自己就完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时间性这样的事实。③
  音乐是“极其感动”的艺术。所有艺术都能给人类带来某种感动,但在音乐的场合,这种感动是非常直接的,其反应给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带来相当强烈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音乐的这种特性可以说是明显与众不同的。叔本华说:“所有的艺术都向往音乐的状态”,这句话正是指出了以上所述的音乐的各种特性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保存艺术的价值这一事实。贯通了这些特性的音乐给人类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中究竟存在着什么?对此,必须确认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怎样掌握音乐的本质的或者怎样运用它的。通过这个,我们能够将呈现多样化的音乐的各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实感而加以认识。如下参考摩泽④的观点从音乐各种作用的类型划分音乐历史:
   •作为魔法的音乐•作为治疗的音乐原始时代~古代
  •作为德性的音乐古希腊~古代的中国
  •作为器官的音乐希腊文化时期~罗马时期
  •作为神的启示的音乐中世纪宗教音乐期
  •作为情绪表现的音乐•作为表象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
  •作为形式构成的音乐古典派音乐时期
  •作为心情表现的音乐浪漫派音乐时期
  •新倾向的扩张近代~现代
   就这样,人类每个时代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注视着音乐的本质,也许这正是一点一滴地发现多面性音乐的各种作用的洞察力的不断进展。
  根据以上史实,总结音乐的诸多作用,如下所示:
  •音乐是最为抽象的艺术,因此最纯粹地打动我们的感觉。
  •音乐不断持续时间性运动,其自身带着能量前进。
  •音乐是使各种情操固定下来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音乐包含着精神性和官能性两个方面。
  •音乐有表象和形式化消逝声音的显著作用。
  •音乐很少理性的抵抗力,立即带来“快感”,很容易被感悟。
  •音乐刺激感情和情绪,带来镇静或兴奋。
  •音乐诱发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强烈,能转换心情,使人梦想二元世界。
  •音乐具有鼓舞团体、安抚团体的强大力量。
  •音乐能通过再现让过去的印象鲜明浮现。
  •音乐能促进身体各机能的调整并开发智能。
  由此看来,音乐中存在着能够驱动人类身心两面的极其微妙的多种作用。因此,原始人们将这种作用看成魔怪和神的力量绝对说不上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在教育和宗教方面又试着运用神秘的音乐的人类,特别在思想、感情的纯粹表现方面,掌握了音乐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种对人类音乐洞察能力的进步尽管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被波及动摇,但仍然面向崭新的未来坚持不懈地继续着。这正是扎根于人类本能的必然欲求,从这点上,我们能深切地感觉到音乐教育作用的重要性。迫于需要,我们再次追问:音乐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中,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扩展对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的关注,使音乐学习的经验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对现代化艺术创作“为生活而艺术”的愉悦。在后现代艺术教育观下,音乐的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了解人类文化意义与创造新意义的手段。

   注释:
  ①[日]村井实《教育全集15》小学馆,1967。
  ②[日]竹内敏雄《美乐事典》改文堂,第318页。
  ③[日]竹内敏雄《美乐事典》改文堂,第318页。
  ④H.J.Moser(1889~1967)德国音乐学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美]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艾•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刚,陈旭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湉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美]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日]大河内一男,海后宗臣.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美]W•C•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蔡铁权.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9](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11]邱兆伟.教育哲学[M].台北:台湾师大书宛,1996.

Tags:音乐教育 哲学思考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