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提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科学史学开始了一系列建制化活动,包括成立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发行科学史研究的刊物,举办与科学史有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建立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等。经过数十年的积淀,特别是建制化的推动,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发..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与发展
2010-05-13 10:20:28 来源:www.lw2000.com 作者: 【 】 浏览:720次 评论:0

【提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科学史学开始了一系列建制化活动,包括成立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发行科学史研究的刊物,举办与科学史有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建立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等。经过数十年的积淀,特别是建制化的推动,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发展,包括科学史学界开始频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适机改变自身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开辟科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台湾  科学史学  建制

 

1981年7月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台湾科学史学界终于有了正式的学术组织。自此之后,台湾科学史学界每年都有相应的学术活动,开始出版科学史研究的专门性刊物,并且逐步出现一批与科学史研究相关的机构和团体。在这些建制活动的推动下,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事业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

 

    (一)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的成立

    台湾的“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在科学史研究与教学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或是团体来组织和领导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学者觉得有组织起来的必要。1981年成立时,共有委员22人,选王萍为主任委员。

    “科学史委员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首先,在成立大会上,该委员会就明确规定每年要举行委员会议及学术演讲两次,出版“科学史通讯”等重要的措施,这是台湾科学史学建制的发端,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该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筹划和组织台湾科学史学者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整合和凝聚台湾科学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它的组织下,台湾科学史学才真正地作为一股学术力量步入正轨而得到健康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

    台湾地区至今没有拥有像中国大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样的专门性科学史研究机构,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进行学术活动外,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活动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单位得以进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学者居多,其中台湾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研究最为著名。

    1、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重镇——台湾清华大学(新竹)

    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历来对科技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孙方铎、沈君山、陈良佐、杨翠华等台湾知名的科学史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而该校的学报从台湾科学史学开创时期至今都时有刊载科学史学方面的文章。就该校科技史的研究范畴而言,早期的研究包括数学史、农业史、天文记录、天文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术数等;近期的研究还包括科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科学史教育、西方科学史以及中外科学交流史等方面。

    该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史专业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硕士班学生约十位”,①并在该校的历史研究所设“科技史组”——台湾地区第一个以科技与社会互动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推动台湾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从2000年10月起,历史研究所增设“科技与社会组”,并将原有的“科技史组”更名为“科技史与科技传播组”。在这两个学术机构进行授课的师资力量在整个台湾地区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专职教师有傅大为、黄一农、徐光台、雷祥麟等;兼职教师有张嘉凤、林崇熙等。②

    另外,该校的科技史资料中心,藏有台湾甚至亚洲各大图书馆均罕见的科学史原著、已绝版的二手研究论著以及最新的相关出版物,可以为台湾地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三个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基本的书籍、期刊与文献。该资料中心,不仅收藏各类书籍、期刊与文献资料,而且还建设网站为相关学者提供丰富的动态资讯。该资料中心已经日益成为科学史学者的多功能的服务中心。

    2、其他与科学史研究的有关机构

    (1)台湾中研院的各个研究所,尤其是数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对科学史的研究和探讨颇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过数位与生物学史和医学史研究有关的研究员。万家保、陈良佐、王萍等著名学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过。

    (2)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对造纸、制瓷、指南车、天文仪器等的技术以及考古文物年代的鉴定有很大兴趣。张世贤、周功鑫等知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3)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在台湾算是较早开展科学史教育的高校,其科学史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数学史、科学史与数学与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另外,该校的国文研究所、科学教育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图文传播学系、地理研究所等系所的学者也进行相关的科学史方向的研究。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洪万生教授任教于该校的数学研究所,此外该校历史学系林满红等学者对科学史研究也有相当的造诣。

①何丙郁:《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②可参见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网页:http://www.hist.nthu.edu.tw。

 

(4)台湾大学:该校历史学系和化学系都有学者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科学史研究。而在该校化学系任教的刘广定教授,在科学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席泽宗院士曾为之感叹道“他在科学史方面的成就远高于一些专门从事科学史工作的人”。①

    (5)台湾成功大学:成功大学的历史学系、建筑学系、机械工程学系都有学者进行相关的科学史研究。尤其是该校的机械工程学系还可授机械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这是除台湾清华大学外,另一个在台湾地区可以授予科学史专业博士学位的高校。陈良佐、黄耀能等知名学者都曾在该校工作过。

    (6)淡江大学:淡江大学是台湾地区最早开展科学史教育的高校,该校的化学系、历史学系都曾有学者进行科学史的研究,如化学系的吴嘉丽和郝侠遂、历史系的叶鸿洒等人。

    至于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团体,除“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外,台湾科学史学者还自发组织了一些团体,如1997年,张之杰与王道还、李精益等人,筹组了一个科学史团体——“中华科技史同好会”(现称“中华科学史学会”),每月集会一次。②该会的成立,为台湾地区科学史学者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促进台湾科学史学的繁荣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而2002年成立的台湾STS虚拟社群,则是联络科学史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学科互动的重要的途径和形式。

    (三)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专业性研究刊物

    (1)《科学史通讯》(The History of Science Newsletter)

    具有会刊性质的《科学史通讯》于1982年5月开始正式出版,到2007年为止,《科学史通讯》一共出版了30期。它的出版对台湾科学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首先标志着台湾科学史学界终于有了自己的专门性的研究刊物,这对提高学者个人乃至整个科学史学界的研究水平都大有益处,同时专门性的研究刊物的出版也通常被看作科学史学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改善。另外,近年来《科学史通讯》还经常登载一些岛外学者尤其是大陆学者的文章,这也为增进台湾科学史学界同外界的交流开辟了一隅之地,意义颇大。

    (2)《中国科学史通讯》(Newsletter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该刊创刊于1991年4月,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主办,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台北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协办,为半年刊。主要刊载科学史论文摘要、学术会议简介、新出版期刊目录、新书介绍、博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研究计划及研究机构简介等方面的内容。该刊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台湾科学史学界可以通过它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史的研究机构、研究动态以及最新的学术活动,开阔自身的眼界;另一方面,岛外的学者也可以通过它了解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互通有无。

    (3)《台湾哲学与科学史研究》(《Taiwanese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①万辅彬:《科技史学家刘广定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张之杰:《科学史十年》,《科学史诵讯》(台北)2005年第28期。

 

该刊创办于1996年4月,是一份以英文出版的国际期刊(月刊)。该刊主要刊载有关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文章。该刊的前身为《Philosoph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A Taiwanese Journal》(1992.10—1995.10),半年刊。自2001年3月开始,该刊又易名为《科技、医疗与社会》,以中、英文不定期发行,期数另起。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科学史、台湾科技史与医疗史、台湾的殖民科学与医学、技术与医疗的社会学角度以及性别角度。

    (4)《中华科学史学会会刊》

该刊原名《中华科学史同好会会刊》,是台湾1997年成立的“中华科学史同好会”的会刊,由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一次,至2007年为止,已经出版了十一期。该刊除了刊载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人员的文章外,几乎每期都刊载大陆科学史学者的文章,这对海峡两岸学者的科学史学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二、台湾科学史学的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特别是建制化的推动,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得到发展:台湾科学史学界开始频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适机改变自身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拓展和开辟科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一)学术活动日益频繁

    自1981年“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后,在该委员会的推动下,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蓬勃的发展。在岛内,除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科学史委员会”委员会议外,从1986年起每三年至四年还要举办一次“科学史研讨会”,至今已经举行七届。“科学史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对联合台湾本地的科学史研究力量,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吸引岛外学者前往交流切磋,如何丙郁、城地茂(日)、陈美东、陈久金、万辅斌等著名学者都曾参加过“科学史研讨会”。在岛内召开和举行的学术活动还有“科技史研讨会”(1986)、“清华科技史研讨会”(1986)、“近代中国科技史研讨会”(1990)①、“世界华人科学史大会”(2001)、“中华文明二十一世纪新意义”系列学术研讨会(2001)以及“亚洲医学史学会”(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第一届(2003)、第二届(2004)年会,等等。

    在参加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方面,除了第一、二届以外,台湾科学史学者参加了历届的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另外,台湾学者参加了历届的东亚科学史会议。除了参加上述的较为著名的科学史会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台湾的科学史学者还相当踊跃地参加了国际上许多其他与科学史学有关的会议,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举行的会议。    此外,从这一时期开始,台湾科学史学界还经常邀请岛外学者到台湾进行学术访问,如李约瑟、何丙郁、席泽宗、柯俊、江晓原、陈美东、陈久金、万辅彬等人都曾到过台湾进行访学。而台湾学者也时常出外进行学术交流,如李国伟、黄一农、刘广定、龙村倪等著名的科学史学家都曾先后到中国大陆进行访学。

(二)对科学史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①杨翠华 黄一农:《近代中国科技史论集》,中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新竹)历史研究所联合出版,1991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许多科学史学者都对科学史研究目的、意义、价值、功能以及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洪万生呼吁“有识之士关心、重视并参与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的研究”,①并要求在大学校园内开设“科学概论”和“中国科技史讲座”;刘广定指出“我们研究中国科技史,不要随意附和他人,也不要颠倒黑白,甚或无中生有;陈说过去的固然重要,但找出近代衰落的根本原因,能作为当前发展科技工作改进的借鉴,则似更为重要”②;刘昭民讨论了中国科技史的古为今用问题,批评台湾学术界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些偏见,并从天文学史、地震记录、地质学史、气象学史、医药学史和农业史六个方面举例说明来肯定中国科技史的古为今用的价值和意义。鲁经邦在一篇论文中专门讨论了科学史和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意义的问题,并且提出三点看法,其一是科学史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当了解其重要性;其二是科学史对现代科学研究的价值,指的是前人的工作对后人研究工作的启发或提供思想线索;其三是科学史对其他学科与日俱增的影响,举出受科学史影响最显著的两个例子,即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叶鸿洒也曾在一篇文章中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经验予以总结,他认为研究应按下列四个步骤,即选定合适的研究角度与范围、充实相关的科学知识、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中国古籍的内涵、多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作品循序渐进。③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转向

    随着20世纪70年代之后社会科学史学的兴起,欧美地区的一些史学学派,如法国的年鉴学派、德国的政治社会史学、英国的社会史学以及美国的新史学的治史的理论和方法在台湾得到较为广泛的效仿和应用,这也大大冲击了科学史学界以往的治史的原则和方法。加之,一些年轻的学者本身就是从欧美地区留学归来,自然对国外的较为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而倍加推崇。虽然台湾科学史学者历来重视史料的考证工作,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史学家们不再崇尚单一的研究传统和史学方法,注重从多层面、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研究科学史的发展,研究方法由排斥与对立逐步走向互补与融合。

    (四)日趋多样化的研究领域

    从这一时期开始,科学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科学学等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明显增强,科学史研究开始从内史向外史转向,并呈内、外史研究综合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从而使整个科学史研究呈多元化的局面。

    1、科学史跨学科研究的异军突起

从这一时期开始,台湾的科学史不再拘泥于纯粹的科学史研究(内史),而更多的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层面对科学史学进行相关的探讨(外史),并出现了把内史研究与外史研究相结合的“新的综合”的趋势。如洪万生的《谈天三友》、黄一农的“杨光先与反西教”的课题都是台湾科学史学界外史研究倾向比较典型的代表。特别是黄一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外史研究的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不仅如此,在黄一农的研究中,还有意识地把科学史的内外史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开辟了科学史研究新视角。这种有益的探索在其著名的《择日之争与康熙历狱》(1991)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①洪万生:《科技史研究与科技本土化》,《科学月刊》(台北)1981年第133期。

②刘广定:《谈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方向》,《科学月刊》(台北)1980年第131期。

③李迪:《近10年来台湾省学者关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情况》,《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8期。

 

    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结合研究上,傅大为、洪万生等人的工作富有成效。特别是傅大为结合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的研究工作令人耳目一新,如他的《论<周髀>研究传统的历史发展与转折》、《中算史垛积术源流新论》以及《刘徽何以未能寻出球积公式》等研究文章的哲学味都相当的浓厚,尤其是他在《论<周髀>研究传统的历史发展与转折》一文中运用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I.Lakatos)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尝试颇为新颖,令学界耳目一新,也为后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①

    此外,台湾学者还进行了科学史跨学科研究的其他方面的尝试,如张之杰把科学史研究与美术史相结合,立意颇为新颖。②而近年来,台湾已有愈来愈多的学者尝试进行科学史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STS研究取向,试图进行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人类学、科学政策学之间的整合。③就其题材而言,台湾学者近期对医疗文化、性别研究的关注居多,其中傅大为的工作最为突出。

    2、对近代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的重视

    在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给予充分关注的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学者对近现代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些认识的影响下,台湾学者对近现代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有明显的改善,如刘广定、陈胜昆等人的工作,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一次有关中国近代科学史的研讨会,即“近代中国科技史研讨会”。而近期傅大为、黄一农、林崇熙等人的工作值得关注。

    3、台湾科学史研究的悄然兴起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台湾的科学史。其后一些高校、科学家和政府官员也加入研究的行列,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形成一股力量在学术界崛起。傅大为指出台湾科学史研究的意义,认为通过它可以把一般的‘科技史’研究与科学社会学、科学教育、科技政策等面相都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④此后,对台湾科学史的研究悄然兴起,并有日益加强之趋势。如自1993年开始,台湾医学界联盟与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一系列台湾医学史研讨会、在台湾第四届科学史研讨会(1996)中“台湾科学史”被列为专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华大学的历史研究所的一批研究者对推动台湾科学史研究具有较大的贡献,如傅大为、林崇熙、刘丽娜、江珍贤、王秀云、秦先玉、胡湘玲等,其 STS研究取向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台湾科学史的内涵。现今专注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如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台湾大学的政治研究所和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的政治研究所都有人从事台湾科学史的研究。⑤。

①刘钝江晓原:《介绍台湾三位科学史研究者》,《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6期。

②张之杰:《科学史十年》,《科学史通讯》(台北)2005年第28期。

③林崇熙傅大为:《历史中的台湾科学——关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检讨》,《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4期。

④傅大为:《关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随想》,《科学月刊》(台北)1988年第228期。

⑤林崇熙傅大为:《历史中的台湾科学——关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检讨》,《新史学》(台北)1995年第4期。

 

    4、对科学史教育的探讨愈益深入

台湾的科学史教育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初有关于科学史教育与教学的探讨还仅限于高校的范围。从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对科学史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探究愈演愈烈,特别是从90年代至今,对科学史与中、小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探讨日益增多,尤其是近期台湾地区对科学史与小学教学的探讨相当的热烈且甚为深入,如许良荣、王郁昭、邱明富、乔莉莉、侯志洋等人的研究,值得人们的关注。而且,学者们还专门探讨了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能力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如柯俊良的《科学史融人教学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1999)、刘静如的《职前生物教师科学史取向教学能力成长之个例研究》(2000)、许良荣的《国小自然科教师对科学史融入教学之态度》(2002),等等。另外,近年来台湾学者对科学史教育的STS取向的探讨值得关注。学者们就科学史与科学通识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展开专门的探讨和研究,如徐光台的《科学史与科学通识教育:以达尔文“物种源始”为例》(1999)、苏育任的《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探讨中小学的STS教育改革》(1998),等等①。对这一取向的提倡估计与欧美一些国家做法不无联系,如在美国STS已经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主要趋势,并且有人认为它是科学教育的核心②。可以说,台湾地区对科学史教育的探讨,无论从广度或是深度来看,都较为成熟。

台湾科学史学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不少发展的难题和瓶颈。面对挑战,台湾著名科学史学家黄一农建议除应深化传统研究领域外,未来应多考虑研究跨学科、跨时空、诉求跨社会等几大面向。③显然,这对台湾科学史学的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①所引文献均来自台湾“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统”之“期刊影像资料库”。

②Yager R E.,STS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③昔一农:《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战》,《新史学》(台北)2003年第4期。


Tags: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和中苏关系(.. 下一篇汕头市涉台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