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摘要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多种农林植物危害极大。针对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美国白蛾;分布;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2010-12-22 16:06:59 来源: 作者:2000论文网 【 】 浏览:147次 评论:0
摘要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多种农林植物危害极大。针对美国白蛾的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美国白蛾;分布;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1美国白蛾的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广泛分布在美国各地、加拿大南部以及墨西哥的部分地区。20世纪40年代,随军用物资运输传播到欧洲和亚洲。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发现。此后,美国白蛾开始在我国北方地区传播蔓延。目前,辽宁、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天津和北京等省市均有分布,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
  2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1年可发生3代,以蛹越冬。其生活史为: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和产卵期,每只一次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2 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 000万头,最多可达2亿头以上,卵孵化率95%以上,其种群数量以几何级数激增。第1代幼虫5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其中,1~4龄幼虫多结网为害,5龄后的幼虫开始脱离网幕,分散为害,进入暴食阶段,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7月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为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美国白蛾的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翔和老熟幼虫爬行;人为传播主要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如5龄以后幼虫和蛹可随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
  3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目前,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扩散蔓延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由于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逐渐产生适应性改变,如性化改变、滞育、越冬适应等。因此,防治工作应将检疫工作、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结合,建立起树木、害虫、天敌三者的良性制约关系,最终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3.1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国内外防治美国白蛾的基本措施之一,具有价廉、速效、易操作等优点。但传统的化学农药往往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且对美国白蛾的天敌亦具有杀伤性,在破坏生态平衡的同时还可能会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给今后的防治工作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应选择高效、速效、低毒、环保的新型杀虫剂。目前,抗生素类农药、植物源杀虫剂、仿生制剂等新型化学防治药剂正逐渐取代传统农药。化学防治通常在美国白蛾的幼虫期进行,可采用人工喷洒、飞机喷洒、树干涂刷药环等方式。
  (1)传统化学农药。常选用胃毒(喷叶喂养)、触杀(直接喷药)型的化学农药,如速灭杀丁、来福灵、溴氰菊酯等。为减少害虫耐药性的产生,应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可以采用8%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即将高效氯氰菊酯放入微胶囊内,用于杀灭下树化蛹的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当害虫爬过微胶囊将其踏破后释放出药物,发挥杀虫作用。使用时,将微胶囊剂稀释后用喷雾器在树干1.5 m处环状喷雾。若使用得当,其防治率可达100%[1]。
  (2)抗生素类新型农药。该类新型农药以1.8%阿维菌素乳油杀虫剂为代表,稀释后用动力喷雾器进行喷洒。阿维菌素是链霉菌经发酵后提取的抗生素,其杀虫机理为阻断害虫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害虫麻痹而死。具有速效、高效、环保的特点[2]。
  (3)植物源杀虫剂。该类药剂是以植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环保等特点。目前,可选用1.2%烟参碱乳油和0.36%苦参碱水杀虫剂等。稀释后用动力喷雾器进行喷雾,防治龄期为2~3龄幼虫。在合适的使用剂量和浓度下,幼虫死亡率可达99%以上。
  (4)仿生制剂。仿生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其杀虫机理主要是药物与虫体内分解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抑制昆虫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在使用仿生药剂时应注意选择科学的时机和使用剂量以达到最好的杀虫效果。目前,常用的仿生制剂主要有灭幼脲Ⅰ、灭幼脲Ⅲ、米满、卡死因、除虫脲、杀铃脲等。 灭幼脲Ⅰ可湿性粉剂是一种可以长期保存的仿生药剂,通过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变态而死亡。主要用于美国白蛾2~3龄幼虫的防治。稀释后用动力喷雾器进行喷洒。灭幼脲Ⅲ具有药效较长的特点,一般可达23 d。其杀虫机理和使用方法与灭幼脲Ⅰ相似。一般喷药后5~7 d为幼虫死亡高峰期。
  3.2物理防治
  (1)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2~3龄网幕盛期,每隔23 d仔细寻查并连同小枝一起剪除幼虫网幕。剪网时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及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3]。
  (2)围草诱蛹。主要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用谷草、稻草把紧紧围绑树干1圈,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 d换1次草把,解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或深埋。
  (3)人工挖蛹。晚秋、初春季节在树洞、树皮缝、枯枝落叶、树周围建筑物缝隙、砖石瓦块及屋檐下挖越冬蛹;4月中旬及7月中下旬,挖第1代蛹并集中消灭。
  (4)诱杀成蛾。利用美国白蛾的趋光性,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区,用诱捕电击灭蛾灯、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蛾。该方法还可以为虫情测报提供依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害虫的羽化情况。
  3.3生物防治
  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来抑制其种群增长的防治方法。该方法具有选择性强、对生态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并且有利于无资金防治能力,人为活动频繁,林内饲养动物不能喷药以及树高林密、喷药困难地区的防治工作[4]。
  (1)白蛾周氏啮小蜂。它是美国白蛾蛹期重要的寄生蜂之一,群集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内,以寄主蛹中的血淋巴、器官以及营养物质为食。其卵、幼虫、蛹期均在寄主蛹体内度过,在发育至老熟幼虫期时将寄主杀死,在寄主的空蛹壳中化蛹,成蜂羽化后咬破寄主蛹壳飞出。防治时可采用淹没式释放法。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分别放蜂1次,放蜂量为美国白蛾幼虫数量的3~5倍,小蜂雌雄比约为45~96∶1,每年放蜂2代4次。采用科学合理的放蜂技术后,该小蜂能迅速控制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并发挥持续防控作用。
  (2)病毒和细菌类生物制剂。该类制剂对美国白蛾高效,对环境和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不仅能有效降低当代虫口密度,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自然传染能力,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递等多种途径进行扩散,达到持续控害的目的。但该类制剂在使用时对防治对象的虫龄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好使用时机。①病毒类生物制剂。美国白蛾的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的研究较多,对美国白蛾幼虫都有较强的致病力,且为专性寄生,防治效果在93.7%~99.0%以上。由于病毒制剂显效相对较慢,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幼虫2~3龄期。②细菌类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对美国白蛾各龄幼虫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无公害。
  3.4监测与检疫
  加强美国白蛾的监测与检疫是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从美国白蛾发生区调出的苗木、原木、木材、果品、包装材料、交通工具、花卉及其他繁殖材料等均应实施严格检疫,发现疫情立即进行除害处理。
  4参考文献
  [1] 苏清冰.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139.
  [2] 王彬,冯雪.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2009(10):2446-2447,2483.
  [3] 张彦龙,武三安,郭文霞,等.中国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8(1):70-77.
  [4] 杨貌亮,杨华英.美国白蛾监测与防治技术[J].农业知识:瓜果菜,2008(6):11.
Tags:美国 白蛾的 防治 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杨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试验 下一篇樟巢螟的发生与防控技术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