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共识,为避免巨大死伤,宁愿深夜转移群众而背负小题大做骂名
8月12日以来,四川遭遇的泥石流灾害虽然“超出想象”,但全省提前实施预防避让,撤离群众1.8万人,避免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全省因灾死亡16人,失踪66人。
其中,尤以都江堰龙池、绵竹清平和汶川映秀成功避险最为典型。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云贵认为,这3次地质灾害,如果不及时撤出,至少有50%的人将有生命危险。
“宁愿听骂声,不要听哭声”,蒋俊说,这是地震后,四川省国土厅应付地质灾害的原则。
他介绍,因为泥石流难以预测,深更半夜通知群众转移,有时却平安无事,一些老百姓就认为政府小题大做,会骂人。“但是一旦撤离晚了,巨大的死伤就难以避免。”
这显然成为震后四川灾区防灾共识。都江堰龙池镇镇长杨源宝告诉记者,“宁愿错撤100次,也不能错过一次”。
防洪与防泥石流并举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
红椿沟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
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10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1900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5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
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6.3亿元。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记者从汶川县获知,目前地质部门正在对映秀周边地灾进行进一步调查评估。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给老百姓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
目前,映秀依靠在新城边筑起一道十多米宽,接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暂时挡住了汹涌岷江。
汶川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此前表示,映秀将在新区进行二次重建。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映秀新城边,将修建一条永久性的大坝,抵挡可能再犯的岷江洪水。
龙池慎重二次重建
地震后3至5年泥石流高发,针对龙池是否缓建,都江堰官员表示,尽快重建但慎重防灾
映秀可以筑坝,挡住未来可能被改道的岷江洪水。但对于龙池镇南岳村,他们已没有退避空间。
村民唐维元说,原来村里的龙溪河道只有20多米宽,河道边是一条公路,村民的农家乐分布在公路里侧,背后紧靠高山。植被茂盛的龙溪河沟,几十年来从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现在,河道变成了上百米宽,卡车一样巨大的石头掩埋了公路,村民漂亮的小别墅跑到了河道中央,大多数只露出残破的房顶。
专家的讲解和政府的宣传,让南岳村的村民都明白了,大地震后的泥石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不敢再建,现在已背了一身债,如果建起后,再遇到更大的泥石流怎么办”,唐维元担忧地说,一些邻居准备搬离南岳村。
不过更多村民表示对家园坚守。龙池有国家森林公园,震后2年,农家乐恢复很快。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刘启平说,“这又涉及到过渡期安置、村民生活补助谁来发的问题”。
刘启平说,都江堰市领导表示,这需要大“政策”,要更上层领导决定。目前需要收集数据和民意,再综合考虑。
17日,都江堰市市长助理高山表示,目前龙池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要尽快重建的。等灾害评估结果出来后,由专家进行选址和规划。我们慎重对待次生灾害”。
监测全省两万多隐患点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四川以群防群测等4项举措应对新难题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
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
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
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四川震后加大了群防群测建设力度。
“省长强调,要把群防群测落实在操作层面上”,蒋俊介绍,目前全省28000多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员,监测员由村干部或灾害点附近农民担任,他们享有补助,每天要查看灾害点变化,在监测本上做日记。监测员背后有村干部担任的责任人,负责监督。
在政府层面,地质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席预警制度,加强会商。预警信息以往发到县级,现在则发到村组,具体到监测员手机上。
对于灾害点小,处置简单的一些隐患点,采用应急除险办法,比如爆破危岩。
而对于灾害规模大,威胁性很大的隐患点,则采取工程治理办法。
对于灾害点规模非常大,威胁性很急迫的隐患,没有办法进行工程治理的,则组织搬迁避让。
蒋俊介绍,2008年10月,国家批准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其中2334处较大隐患确定为工程治理。规划要求两年完成,目前已经完成一半。
蒋俊说,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多灾害隐患点发生了变化,还有新增的隐患点。目前地质部门正在调查,最终拿出处置方案。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
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新京报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