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上部回流沼气池以邱凌教授发明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为基础,进行技术革新,增设了底部沼液自动撒在主池顶部发酵料上的装置,即上部回流装置,使水压间与主池分离。为分析主池内发酵料液和贮气间内气体运动变化过程,我们将沼气池的工作过程分成产气储存、用气、进料冲厕、出料、强制上部回流旋流布料五个阶段。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TOP

上部回流户用沼气池工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研究
2014-04-08 09:08:59 来源:2000论文网 作者:杨.  【 】 浏览:0次 评论:0

上部回流户用沼气池工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研究

 

文/ 杨. 

 

 上部回流沼气池以邱凌教授发明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为基础,进行技术革新,增设了底部沼液自动撒在主池顶部发酵料上的装置,即上部回流装置,使水压间与主池分离。为分析主池内发酵料液和贮气间内气体运动变化过程,我们将沼气池的工作过程分成产气储存、用气、进料冲厕、出料、强制上部回流旋流布料五个阶段。

 

【关键词】上部回流户用; 沼气池;工作原理;注意事项

 

1 产气储存阶段

 

1.1 主池储存沼气的工作原理

 

随着沼气的不断产生,主池上部贮气间的沼气量不断增加,密闭的贮气间内气体压力逐渐升高,气压的压力推动主池内发酵料液液面水平向下移动,迫使沼液沿出料管向上移动,出料管液面逐渐升高,当主池的气压升至8个水柱压时,出料管的沼液从回流孔中溢出,流到贮粪间流入水压间内。随着主池内气压的上升,水压间内的沼液越流越多。水压间通过U型管道与主池顶部相连。在U形管道的回流内口处同时也有与主池贮气间相等的气压压力,这个压力推着U型管道内的液体不得流入主池。形成水压压力与气压压力平衡状态。在平衡状态下,随着气体压力升高,主池内的沼液流到水压间越来越多,当压力升至12个水柱压时,液面升到最高位。运用气体压力使主池内沼液转移,为主池内能更多的存贮沼气提供空间。

 

1.2 池安全排气工作原理

 

气压在12个水柱压时若不用气,随着气压的上升,沼液从水压间外排出。这时水压间的水位不变,水压间通过U型管道给回流内口的液体压力是一个不变值,而主池给回流内口处的气压压力越来越大。此时主池内气体是靠封气保险系数来完成的,气压上升,封气保险系数越来越小,当主池内气压上升到22个水柱压时,气压的推力将克服U型管道和水压间的水压压力,沼气便沿着U型管道从水压间内喷出,自动排气。排气后主池内剩余压力为1~3个水柱压。安全排气消除了沼气池冲顶、炸罐等不安全隐患,保护了主池。

 

1.3 主池内发酵料液的运行原理

 

产气阶段,由于主池内的沼液在气压推力作用下,不断从出料管被排出,在重力作用下,出料管周围的发酵料液不断地补充被排出沼液的空间,带动主池内发酵料液沿旋流通道移动;在旋流布料齿形墙的作用下,沿旋流通道移动、翻动,这个运动过程极为缓慢。

 

2 用气阶段

 

使用沼气时,主池内气压下降,同时作用在U型管道回流内口处的推力下降,使U型管道内液体压力高于气压推力,在重力作用下,沼液从U型管道回流内口流入主池,滴在旋流齿形墙的上端,溅洒在主池发酵料液的上部,不断流入主池的沼液使主池液面上升,推动沼气排出。当主池内的气压为零,水压间的液面高度为零,水压间内沼液全部流入主池发酵料液的上部。这时主池内发酵料液的水平面处在最高位置状态。

 

3 进料、冲厕阶段

 

3.1自然进料的工作过程

 

自然进料也是日常进料,日常进料主要以畜禽粪便或伴有经粉碎的秸秆等混合物,要有较好的流动性,将这种混合物送入进料口内,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进料管道从进料管内口流入主池内的旋流通道最高处,也是旋流的起点。由于旋流起点发酵料的增加,在重力作用下发酵料液从进料内口处向出料内口方向流动,在旋流通道作用下发酵料液被迫进行旋流布料。

 

冲厕时沼气池的工作过程与自然进料时沼气池的工作过程一样,冲厕就是一次量较少的进料。从贮粪间内抽取沼液,冲洗蹲便器内的粪便,流入进料管而进入主池内。

 

3.2 协助进料的工作过程

 

自然进料慢,易发生堵塞。若采用协助进料,问题可圆满解决。用抽渣器从抽渣管中抽出沼液经冲圈孔流入圈内至进料口,新料与沼液混合流入进料管内。有两个力使进料快速流入,一是进料自身的重力;二是主池内因被抽出部分沼液而产生的负压,产生的吸力。这样还能新料接种,促使新料更好地发酵。协助进料使主池内发酵料液产生更

 

大的搅拌活动,可提高产气率。发酵料液的运动路线同上。

 

4 出料阶段

 

出料是在主池内发酵料液过多,占据了主池储气间的空间,需将最底层已经完全发酵的料液抽出。用抽渣器从抽渣管将主池底层发酵的料液抽出,经出渣孔排出。出料时主池内发酵料液的运动路线同产气阶段,但活动程度远高于产气阶段。

 

5 强制上部回流与强制旋流破壳自动循环布料

 

沼气池在运行过程中,因上部的一、二层发酵料液中仄氧菌含量较少、或主池发酵料液活动量太小导致产气弱,为使沼气池改变这种病态,用强制上部回流和强制旋流破壳自动循环布料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5.1 强制上部回流的工作过程

 

人为地从出料管中抽出主池内的沼液,使之从回流孔流入贮粪间再流入水压间,因主池内气压低于水压间中水的压力,大量抽出的沼液不断地流进主池发酵料液的上部,相当于将主池内第三层沼液与第一层发酵料液在进行搅拌,促使漂浮的发酵料液湿润而下沉,结壳被软化消除,使含有丰富的厌氧菌沼液与上部发酵料液进行混合。在强制上部回流过程中主池内的发酵料液也同时进行旋流布料自动循环运动。运动路线和发酵料液活动程度同出料过程。

 

5.2 强制旋流破壳自动循环布料

 

人为地从出料管中抽出沼液经冲圈孔流入圈内,再由圈内流入进料口,经进料管进入主池内旋流布料的起始点;这时推动主池内发酵料进行旋流破壳自动布料的力有两个:一是旋流通道的终点抽渣管内口处,因料液迅速减少的空间而形成的高度差产生的重力,带动旋流通道中出料内口周围的发酵料液首先向出料口周围移动。二是进料内口处旋流通道的起始点料液迅速增加,增加的料液产生的重力推动旋流通道中的发酵料沿旋流通道向抽渣内口方向移动。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强迫发酵料在旋流通道中移动,活动中齿形墙不断在不同方位产生阻滞,迫使发酵料进行错位移动,达到了破壳和一定量的厌氧菌搅拌,使主池内的发酵料进行新的组合提高产气量。

 

上部回流沼气池圈舍、厕、沼气池“三位一体”占地面积小,运用气体、液体、重力力学原理和建筑定位控制,实现了沼气生产自动循环、搅拌。用沼液冲洗圈厕杀虫杀菌、进出料管理操作简单,进多少料、出多少料新陈代谢无需大换料,进料发酵充分、产气率高,是非常高效的沼气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其彬,岳崇勤,周从钜.小型农用汽油机燃用沼气的技术措施[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6(05)

 

[2]李民,章雪强,王邓钢.小型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探讨[J].可再生能源,2006(04)

 

[3]冉国伟,张汝坤,冯爱国.沼气发电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6(03)

 

[4]张全国,范振山,杨群发.辅热集箱式畜禽粪便沼气系统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09)

 

[5] 倪慎军.政策支持 法律保障 德国沼气工程发电成气候——关于德国沼气发电技术应用的考察报告

 

[J]. 河南农业,2005(02)

 

[6]颜丽.沼气发电产业化可行性分析[J] . 太阳能,2004(05)

 

作者单位

 

建水县李浩寨乡林业站 云南红河 654304

 

Tags:上部回流户用; 沼气池;工作原理;注意事项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区域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及实践研..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论文发表 | 发表论文 |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