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互联网+”视域下民俗节庆文化传播探析——以中秋节为例吴运美龚翔贵州省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黎平 557300摘 要:中秋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饱含了亲人团圆、思念故乡等重要的属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秋文化内涵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TOP

“互联网+”视域下民俗节庆文化传播探析 ——以中秋节为例
2020-08-24 15:42:20 来源:视界观2020年6下 作者:吴运美 龚翔 【 】 浏览:2次 评论:0

“互联网+”视域下民俗节庆文化传播探析

——以中秋节为例

吴运美  龚翔

贵州省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黎平  557300

 :中秋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饱含了亲人团、思念故乡等重要的属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中秋文化内涵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中秋节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性传播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的保护,而且还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文化传播

 

一、中秋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概述

农历八十五我国的中秋节。古代以夏历7、8、9月为秋季,此日正居伸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1]我国中秋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其文化属性和参与形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秋传统佳节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推广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1.中秋佳节传统文化属性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开始有民间中秋赏月的活动,除了可考的史料文献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也流传不息。中秋节不仅是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民间婚庆嫁娶礼仪活动乐于选定的良辰日。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秋节逐渐由原来隆重的帝王宗教祭祀仪式演化为全民族欢庆的吉祥节日。它不仅传承着传统的节日美食、节庆形式与民俗文化,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观念、道德伦理。

2.中秋文化传播的具体内涵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首先,它是一种信息的流通与共享的过程,而中秋文化传播的具体内涵就是传统信仰、民俗等信息符号的共享与传承。其次,传播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 而中秋文化亦是如此,无论是艺术形式、民俗礼仪、节日事项在最初都是同一宗族、同一部落内诞生的共同产物。中秋佳节文化的传播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人”,现代中秋节所要表达的那种亲情、团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和向往也正是通过“人”作为信息符号的载体进行传播,只有这个活动主体的存在传播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3.中秋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人类进行的传播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够得到表达与传递。关于中秋文化传播主要包含以下特征:一是信息符号的传播。中秋节是中华女儿在生产劳作活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其本身而言也是由各种符号构成的,包括贯月、拜月、食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二是时空意义的传播。“时空”指的是空间与时间的复合体,而空间与时间也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出现最早的一对概念。时空是人类行为的参照系,时空秩序规范了社会生活秩序。中秋文化也正是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具有共通性的“文化空间”中得以传播、延续至今。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秋佳节文化内涵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时代是一个颠覆传统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平等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化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模式

1.中秋文化传播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当社会,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越来越热衷,而对中秋节、端午节、清明等传统节日却越来越冷淡。这种状况引起了国人的警觉,圣诞期间甚至有网友在网上发帖,倡议联合抵制“洋节”,过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即便如此,现实生活中仍然是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洋节”越来越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随着当前时期大众传播媒体的强势崛起,中国传统中佳节的人文环境从外部开始产生了一定的改变。

2.中秋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异

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旨在突出家人团聚亲情浓郁的意蕴。过去每逢中秋佳节,家人都要一块和面、食月饼、赏月,整个节日期间都充满了丰收和团圆的喜悦。事,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一次强调和重复,这些文化积淀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理之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传统文化事项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异亲人之间的祝福与交流从人与人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变为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互动,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开始介入到节庆之中。正如“微信红包”、微信表情祝福一样,越来越多的新型网络民俗正在渗透到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里,在潜移默化中,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异。

3.中秋文化传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媒体传播的强势崛起和新媒体运用带来的信息爆炸,导致了“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年轻人也更愿意接受那些国外的“洋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也造成了很多传统民俗节日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再者,大众传播的信息集商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为一体,很难为受众提供一个及时馈信息的渠道。根据诺依曼提出的“沉默螺旋”理论,我国传统节日置身于庞大的“文化”的信息海洋之中,一旦受众对于国外“洋节”没有参与感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排斥和轻视。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孤立的状态不成为那“少数”或“劣势”的群体,他们趋于社会环境的压力选择了“沉默”或是“附和”。长期发展下去,受“外来文化”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将会逐渐丧失固有的文化属性,其文化内涵的传播以及传承也将出现断层。

三、新时期中秋佳节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中秋佳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正能量引导下,加之新媒体的大力宣传,节日氛围已变得越来越浓。而将中秋佳节文化世代传承已成为当下体现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1.坚持民间传播,努力提升民众参与度和文化自信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在民间生存、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在外来文化冲击之下诞生出一套新的民俗的同时,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这些传统文化却为我们保留下了一份优秀文化基因及文化记忆。因此,将重视民间传播作为保护中秋节的一项基本策略来执行是非常必要的。与现代社会相比,过去传统节日都有着大批的受众参与。但是,在当今社会,大多数青年学生的知识积累都是在校园环境中习得,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更是对我国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毫无认知。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更当坚持保护中秋佳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的传播“土壤”,努力提升民众参与度和文化自信。

2.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促进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对传统节庆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把握好时代机遇、积极融入“互联网+”战略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接轨是有效保护传统节庆的新出路。建立各地中秋佳节的数字化博物馆,对其基本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并通过融入“互联网+模式,向受众提供展示、教育与利用,以此对外传播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厘清受众的文化需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充分发挥出中秋佳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调动民众对传统节庆传播的积极性。

3.加大新媒体传播媒介运用力度,拓宽中秋传播维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以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技术为受众接收讯息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方式。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新媒体兼

Tags:互联网 民俗 节庆 文化传播 探析 中秋节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格式塔“心物场”中张力与黑白木..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论文发表 | 发表论文 |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3218666889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