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摘要:音色,作为乐音四要素之一,是一种能将音高、音强和音长相同的2个音区别开来的声音属性。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最终是建立在声音基础之上,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于歌唱色彩的追求也各不相同。从听觉表象而言,民族唱法音色..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歌唱音色的声学研究综述
2011-10-18 20:19:19 来源: 作者:吴静 【 】 浏览:150次 评论:0
摘要:音色,作为乐音四要素之一,是一种能将音高、音强和音长相同的2个音区别开来的声音属性。声乐作为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最终是建立在声音基础之上,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于歌唱色彩的追求也各不相同。从听觉表象而言,民族唱法音色明亮,靠前,美声唱法音色柔和、靠后。对于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往的研究多从歌唱生理发声和艺术表现等角度论述。本文拟从音乐基础学科——音乐声学作为研究视角切入,以时间为序对国内外从音乐声学角度论述歌唱的文章予以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并予以相关评价。
   关键词:歌唱音色 歌唱声学 歌手共振峰
  
   一、歌唱声学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将既往研究文章大致分为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歌手共振峰、艺术嗓音声学特征、唱法比较研究、歌唱技巧、声乐教学研究等方面。
   (一)、20世纪30—6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歌手共振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量,目前认为歌手共振峰研究的先驱始于美国巴尔的摩音乐学院的巴塞洛缪。他于1934年在西洋歌剧唱法发声声谱上发现一个异常突出的共振峰。对于男声来说,它的频率在2800—2900Hz;对于女声来说,频率在3200Hz。后来巴塞洛缪将这一成果发表于《男声优美歌唱音色的物理定义》中。文章指出美声良好歌唱的四个物理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在500Hz或500Hz 附近频段存在相当强的泛音(低频共振峰),在2800Hz附近(2400Hz至3200Hz频段)存在相当强的泛音。所以巴塞洛缪总结出:“歌唱中最好的鸣响效果,即为男声为2800Hz、女声为3200Hz的共振峰。这也就是美声唱法所追求的“焦点”、“高位置”、“头腔共鸣”等等说法在物理学、声学上的定义。”
  自19世纪以来,解释人体发声的问题,一直建立在亥姆霍兹的理论基础上:“即人的声带是在气息的振动下,以弦的方式振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分音,其中以基音为最强,第一泛音次之,然后依次类推,越来越弱。人声音色由泛音的数量和组成方式所决定。”亥姆霍兹的这种解释充分肯定了声带振动发声和共鸣腔的共鸣作用,但是并没有指出咽、喉管中的空气柱振动也能对音高的产生起作用。故声学及语言学家斯克里普乔1906年在其著作《实验语音学研究》中试图以管乐器的原理来解释人体发声问题。他认为“当空气通过声带时,只是产生一系列喷气,如吹口哨时唇的作用一样,声带本身并不产生基音和泛音。决定人声音高的并不是声带的张力、闭合以及振动方式,而是取决于共鸣管的长短、粗细,是共鸣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音高。”
  从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出,歌手共振峰作为歌唱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参量已由巴塞洛缪于1934年正式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以后瑞典声学专家桑伯格等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人物为林俊卿。林大量运用了医学、解剖学和歌唱声学的原理,从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歌唱的发音原理,特别是对歌唱呼吸的控制及“发音管”的造就较早作了详细的说明。这里所说的“发音管”的造就可理解为用歌唱声学的原理建构人的嗓音乐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俊卿已从声学的角度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一书第四章第三节中指出:“西洋古典唱法不论什么声部不论唱得音高低轻响如何,音色一般比其他流派(比方民族唱法)‘暗’许多。” “中国民族传统唱法发音,由于歌唱时始终把共鸣腔调节比较短小的原故,声音一般比较“亮”而“开朗”。
   (二)、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继巴塞洛缪之后,许多学者、专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众多学者、专家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中,成绩最突出、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瑞典声学专家约翰·桑伯格。《The Acoustics of the singing Voice》和《The Science of the Sing Voice》是桑伯格研究“歌手共振峰”两篇重要文献,前文由我国的蒋英、翁若梅分别翻译,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桑伯格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歌手共振峰的定义和形成原因上。定义方面,桑伯格认为歌手共振峰是在西洋歌剧音乐会专业歌唱技术的男声歌唱元音声谱中,频率约为2800Hz的一个额外高能峰。形成的原因是歌唱家通过降低喉头造成。即在歌唱中,歌唱者降低喉位,导致咽喉扩张,当咽喉被扩大到使咽、喉腔接口处两腔截面积之比大于六分之一而不匹配时,喉室变成一个与声道其余部分相独立的共鸣腔,其共振频率为声道传递增加一个额外的共振峰。
  桑伯格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对于声乐界、嗓音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具有权威和代表性意义。后来西方和我国关于“歌手共振峰”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三)、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
   1、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美国音乐声学家罗兴在其著作《The secience of sound》认为:“受过训练的歌手,尤其是男性歌剧演员,在2500—3000Hz频率范围左右会出现一个突出的共振峰,这就是“歌手共振峰”,它常出现在第3和第4共振峰之间,给男性歌唱者带来出色的能量。”对于共振峰的形成,罗兴指出:“低喉是歌手共振峰形成的原因,放低喉头,咽喉随之下降”。
   2、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
   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有王士谦、包紫薇等的研究。1988年初王士谦为北京嗓声学界举办了“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系列讲座。其内容包括:现代嗓声研究的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和分类;声乐和言语的声学关系;歌手共振峰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声源机制的关系;国际上对嗓声源及其与声门上、下系统交互作用的研究等。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包紫薇《歌唱和音乐的声学问题—为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大会而作》是包教授作为声学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从音乐声学的角度对歌唱发声原理进行的论述,在前言中,包紫薇教授明确指出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科学是艺术的根本。几十年来声乐唱法的进步,充分说明了科学方法对声乐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教学,师生双方都可以避免机械的传授和模仿;抓住了发音技巧的科学内核,有利于每个人针对自己的生理特点进行再创造。”
   3、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
   这方面研究的文章有吴卫彬等《艺术嗓音的声学特征研究》。该文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对艺术嗓音的研究方法上,其原理为声音的声压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处理,取线形平均,即可得到声音的长时间平均谱。文章通过对100余名歌唱演员及戏曲演员的录音,指出:明亮圆润的歌声,具有明显突出的高频歌手共振峰,其中女声的歌手共振峰较男声的高。同一男声或同一女声,不管发什么元音(以歌唱方式发出),共振峰频率的位置几乎保持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大夫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一书第九章中对歌唱声学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就呼吸支持、起声、音域、声区、“开放”与“关闭”唱法以及歌声的颤动等六个方面的声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如在唱法上的“开放”与“关闭”一节中,认为:“在主观和客观感觉上,……西洋古典意大利学派主张“关闭”唱法,而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则类似所谓开放唱法。这两种唱法主要是发声时应用不同的集中声音的方法造成的。”
4、歌唱技巧方面
  王宝璋在《咽音技法与艺术歌唱》第十三章“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的获得”中,指出:“由于咽音基本功的练习,使歌唱机能进入了自然正确状态,形成了咽音基音管,扩大了歌唱基音发声的能量,开辟了通向高泛音声波共振声道的通道,锻炼了声带拉长、缩短、变薄的运用能力,从而比较容易构成与真声、假声混合为一的发音方法,并较快地获得高泛音共振的歌唱能力。”
  吴卫彬《嗓音音质的客观评价与Q值》认为“嗓音的音质固然同许多因素有关,但实验证明高频谐波的丰富程度以及歌唱共振峰的突出程度,对歌唱音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提出Q 值评价量。通过实验证明:悦耳的歌声,其Q 值一般在—15dB到—5dB到之间,如果Q<—15dB,此歌声缺乏色彩,听起来声音发闷,缺乏圆润感。”
   5、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国内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歌手共振峰进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包紫薇等《歌唱嗓音的生理、物理、主观评价初探》,以频谱为主要参量研究各种歌唱嗓音的特征。文章选用美声唱法、我国独有的唱法(民族嗓、流行嗓、京戏嗓)和非正常(包括轻度生病)嗓音三大类型声源为样本,通过频谱分析,可以在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找到一定的对应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黄平的《应用国产BP6型声频频谱纪录仪分析艺术嗓音的体会》指出:“声乐、戏曲等演唱是非常复杂的生理声学现象,它的瞬间变化,包含着许多参量,然而每个人在发声方法、发声的实时控制、演唱风格的掌握、音色的修饰和艺术处理的手法等,又有很大的差别,客观的对这些声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科学地做出判断、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是嗓音研究的任务之一。”
  沈阳音乐学院嗓音研究室商泽民等《声图测试对艺术嗓音分析的使用价值》,两次运用国产声图仪对艺术嗓音进行测试,试图找出音色、共鸣、声部鉴别、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在频谱和声学上的对应关系,为嗓音生理研究提供客观纪录和依据。测试结果表明:“在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的比较中,二者由于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的不同,在声音色彩上有明显的差别。声乐女高音的‘S.F’一般出现在3000—3500Hz间,而‘民嗓’女声多在3500Hz左右,其中多数民族唱法女声在5500—6000Hz之间常出现声能集中的高频谐波带,这在‘洋嗓’声图中是极少见到的。”商文将此称为“民嗓高频谐波带。”
   6、声乐教学研究方面
  刘运墀等《艺术嗓音保健与声学》在声学分析对艺术嗓音上的应用方面,通过对戏曲演员声学特征研究,证明声学分析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其一可以鉴定歌声的音质、声部,并提供各种声音的声学特征信息,有助于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选材;其二对歌声特征和改变情况可随时记录存贮,供随时分析,有助于教学工作的改善;其三可以帮助检验练声效果,达到指导练声和嗓音保护的目的;其四可以配合艺术嗓音疾病的检查、诊断,尤其对早期诊断和预防有积极意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歌唱声学的研究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时期,如相关学术会议的召开,研究人员参与数量增多和参与面扩大等。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开始系统介绍歌手共振峰,如王士谦在80年代后期举办的“现代嗓声科学系列讲座”里,就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嗓声研究的范围、意义、方法、特点及其分类;歌手共振峰概念的由来及相关讨论等。
  这一时期研究的另一特征是声学界和嗓音医学界的相关人员运用歌手共振峰理论对我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定量定性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如包紫薇、黄平、商泽民、吴卫彬等人的研究均发现上述三种唱法由于在演唱风格、艺术处理和语言基础的不同,声音色彩有着明显不同,体现在声音频谱上也有明显不同。
   (四)、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
   1、唱法比较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具代表意义的研究是由韩宝强等在1993-1995年完成的课题《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该课题主要利用频谱分析手段对美声和京剧两种唱法的声音特点进行比较研究,该课题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量化研究富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不同歌唱体系声音形态比较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我国声乐界一直讨论的“中国声乐学派”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指出仅用“歌手共振峰”一个参量是远远不够的,提出对歌手共振峰的定义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之适用于美声唱法以外的各种发声体系,这对于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歌唱具有突破意义。
   2、歌手共振峰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亮点是王士谦与桑伯格关于民族唱法中存不存在“歌手共振峰”而展开的讨论。
  王士谦认为“歌手共振峰从来都是由专业歌唱嗓声与其对应的言语声或未经训练的歌唱嗓声相比较出来的相对应声学特征,这里所说的对应,应包括同元音、同音高、同音量相比,除此之外这个比较还应在相同机制发声,相同言语(剧种),且在归一化的条件下,用高频能量与低频能量之比作参数,才可能在声谱上,得到歌手共振峰稳定的相对声学特征。否则,在共振峰的认识上就会不断出现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以京剧为例,小生行当,在高声区使用假声发声。(属于轻机制),如果把京剧中小生发声(轻机制)和西方歌剧男中音(重机制)放在一起比较,那是一定要出问题的。
   3、艺术嗓音声学特征方面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嗓音医学界相关人士的研究中。
   王振亚、吴卫彬《关于歌唱声部的生理解剖学和声学特征的研究》通过观察127名已确定声部的歌唱演员声带长度。对其中20例用光纤喉镜作了声道测量,并对其中40例歌唱元音及整段歌声的长时间平均谱进行了声学分析。根据测试的结果认为:声带长度、声道长度、歌唱共振峰位置、歌声的LA与LC的差值以及不同频区的声能分布情况,在确定歌唱声部方面可作为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李万进的《清新质朴唱声—云南彝族歌手白秀珍的演唱艺术》一文运以声谱分析仪做出具体数据分析,对民歌手白秀珍真假声交替转换的歌唱方法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白秀珍的演唱,“无论是真声还是假声均出现了4次谐波(共振峰),有的谐波(共振峰)频率高达3600Hz 以上;声音的复合音(泛音)丰富,共鸣谐振音丰富,气息饱满通常,声音优美圆润、高亢嘹亮。”
   4、声乐教学方面
  冯葆富先生认为在我国首先要解决好声乐艺术界对声乐艺术科学化的认识问题。他在《要重视声乐艺术与嗓音科学的有机结合》一文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科学化,是用近代嗓音科学的、生理的、物理的和心理的科学成就研究声乐艺术。再者,声乐艺术工作者嗓音工作者对艺术嗓音科学的认识还未统一,嗓音发声机能是多维机能,……因此声乐歌唱行为科学研究需要生理的、物理(声学)的、心理的、音乐学的等方面多学科的合作才能做出成绩。”
  韩丽艳的《如何鉴定人声的乐器》中认为“前苏联学者对声部问题的研究最早,内容也最全面,不但从音色、音域、换声点等发音学角度阐述了对声部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从声带、口咽管的长度和共振峰的位置、硬口盖的形状等生理、声学角度分析了不同声部存在的生理、声学特征。说明歌手共振峰与声部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歌唱声学研究在参与人员和参与层面上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广度上也有所扩展。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往研究多由声学界或嗓音医学界人员参与,而这一时期出现音乐声学界和声乐界联合研究的新趋向,在研究方法上严格规范。如韩宝强等的课题聘请声乐和京剧界的著名演员作为嗓音示范专家、相关资深声乐教授作为顾问,声音采样在标准录音间进行,测量环境符合音乐声学测量标准,从而充分保证了声源样本的权威性和典型性。
(五)、2000年以后的研究
   1、歌唱声学基础性研究方面
  韩宝强的专著《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从人对音乐的主观听觉感知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现代音乐学的发展历程。该书与歌唱声学研究有关的是第十四章:“嗓音声学研究”,共分为嗓音构造概述、歌唱发声特性、“歌手共振峰”理论、歌唱方法、中西唱法的声音特征五个部分。
  与以往论述不同的是,该章的内容主要是从音乐声学角度对歌唱嗓音进行阐述。在嗓音构造概述中,认为“人的嗓音器官从乐器声学的角度也可视其为一件乐器:声带是振动源,呼吸组织是激励系统,人体中的各个腔体—口腔、咽腔、胸腔和头腔等构成了共鸣系统,而神经和肌肉组织则属于掌管乐音变化的调控系统。”
  歌手共振峰作为研究歌唱音色的一个重要参量,一直被人们广泛运用。但对于歌手共振峰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吴静《歌手共振峰的相关阐释和界定》通过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对歌手共振峰概念作出相关界定,并对歌手共振峰产生的原因和声区、歌唱力度、歌唱方法、声部、嗓音机制对其影响,通过相关音乐声学分析软件作了详细阐述。
  歌声中的“颤音”和“嗓音共振峰”问题作为音乐声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嗓音中是否具备嗓音共振峰的特征,与歌唱的颤音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于善英等《歌声中“颤音”和“歌手共振峰”相互关系的声学研究》,通过声学测量系统对测量对象的频谱分析,表明嗓音中是否具备嗓音共振峰与歌唱的嗓音波动有着直接关系:正常嗓音颤音能使音质丰满、音量加强,而且在颤音的作用下嗓音共振峰的音量也得到加强。
   3、 歌唱技术方面
  这一时期关于歌唱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些音乐专业硕博学位论文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毕业生吴静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从音乐声学视角出发,以民族唱法音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民族唱法音色特征在声音频谱上的规律。从音乐声学角度详细论述人声乐器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声乐器发声器官、呼吸、共鸣及语音对歌唱音色的影响,运用音乐声学相关测量方法,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声源进行采集、比较和分析,通过歌手共振峰参量,研究不同唱法体系的声音形态,得出不同唱法声音频谱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2005届毕业生曹力的硕士论文《美声与通俗唱法中高频泛音的频谱特征(男声)—364个案例的分析与总结》。通过对美声及通俗两种唱法(男声)中364个CD演唱片段的频谱测试,表明二者的高频泛音分布明显不同。结论为:“不同歌唱方法会产生出不同的高频泛音,高频泛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歌唱声音的音色、音量、听感、空间分布以及用嗓卫生。”
   4、声乐教学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从音乐声学角度论述声乐教学的文章。黄强等《声谱分析技术—声乐教学可视化的工具》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声谱分析,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可将看不见的声音可视化,使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成“口一耳一眼”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二可以了解声道形态的变化与声谱,特别是共振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了解不同发声方法的唱腔特点,指导发声训练。其三还可以借助声谱分析,观察不同声部唱元音的共振峰频率的变化,以便在确定声部时提供帮助。”
   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表现为一些声乐方向博硕学位论文已经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不同唱法的频谱特征,表明声乐界对于歌唱声学研究的重视。论文从选题到文章内容、结论基本上都从音乐声学角度出发,运用音乐声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论文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声源样本、测量环境方面。如声源样本的采集没有在标准录音棚条件下录音,而是通过对CD、VCD、DVD音像制品截取的方式获得,用这种方式采集来的声源样本都不同程度加入了混响,对于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将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的实验未能提供相对完整、规范的录音背景材料。如录音报告、测量报告等,无法使读者全面了解实验所用的方法、过程和仪器,使得实验的真实度存疑。
  
   二、研究成果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歌唱声学研究在人员构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三个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一)、研究人员构成
   从研究者的专业构成看,主要为声学界、音乐声学界、嗓音医学界、声乐界等相关人士。如声学界的桑伯格、王士谦、包紫薇等;音乐声学界的巴塞洛缪、韩宝强等;嗓音医学界的冯葆富、韩丽艳、黄强等;声乐界的林俊卿、王宝璋、李万进等。究其原因,因为歌唱声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音乐声学、物理学、嗓音医学、解剖学等,所以在研究人员的专业构成上,并不局限于声乐界的人士,还有声学、音乐声学、嗓音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人员构成呈现多学科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歌唱声学作为音乐声学的一个分支,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大多采用音乐声学的频谱分析方法,对采集到的声源样本进行共振峰形态方面的分析与测量,得到声音形态的波形样本和相关数据,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唱法的形态和发声规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还开发出相关软件,迅速而准确的对声源样本进行分析。如韩宝强、项阳、林秀娣等的《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就是通过《通用音乐分析系统》对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及其声音形态、演唱方法、审美观念、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收到较好研究的效果。
   (三)、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学者如巴塞洛缪和桑伯格等都是利用歌手共振峰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我国的研究者则利用其对我国民族唱法、戏曲唱法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在歌手共振峰形态上的异同,观察音色听感和声学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说明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演唱方法上的异同。如包紫薇、韩宝强等研究均发现在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的声源样本中,存在歌手共振峰,由于三种唱法在发声方法、共鸣位置、吐字咬字上存在的不同,歌手共振峰的形态也各异,在峰宽、峰高以及共振峰出现的频域位置上存在明显不同。
  综上所述,我国从音乐声学角度研究对民族唱法音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歌唱声学自身的特点,边缘性和交叉性强,研究中还存在薄弱环节。如从研究人员的专业构成看,基本上是由声学、音乐声学和嗓音医学界的人士参与,声乐界参加的人员并不多。这使得歌唱声学摆脱不了声学专家不熟悉声乐,声乐歌唱者不熟悉声学原理的尴尬局面。许多声乐演唱者、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技术至上”的层面,醉心于声乐技巧的获得,对于技巧后面的发声声学原理,还处于一种茫然状态。
  近年来虽有一些声乐工作者开始涉足歌唱声学研究领域,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声学、音乐声学等相关原理,普遍缺乏声学常识。所以,有学者指出:“虽然‘歌手共振峰’是歌唱声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它对中国声乐界的教学和表演并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作为歌唱生理发声装置的嗓音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并不能产生歌手共振峰,而是需要一定发声方法的支持。而对嗓音不同的审美追求决定人们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歌唱方法来演唱,其中存在着民族欣赏习惯的问题。此外,研究歌唱声学需要声乐界和音乐声学界的密切合作,我国目前艺术科研领域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环境。”
  总结前人在声乐音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更觉探索歌唱艺术奥妙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然而有一点已经明了,那就是必须加强声乐学科与音乐声学、生理声学、嗓音医学、语音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合作,方能真正推进我国声乐界教学与演唱水平。
   本文为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研究”(项目编号:08B046)段性成果之一。
Tags:歌唱 音色 声学 研究 综述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用收音机做声学实验效果好 下一篇和声学中的“和声禁忌”及其规避..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