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键词】  皮肤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治疗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
2011-04-15 10:36:47 来源:学术论文网 作者:魏永敬,欧晓平,王海 【 】 浏览:111次 评论:0

【关键词】  皮肤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 诊断 治疗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6岁,因右面部肿胀、溃烂2月,伴头痛、恶心、呕吐1月余入院。患者因2月15日面部疖子挤压后出现肿胀、疼痛,此后,局部结痂多次被自行抠掉和用缝衣针挑破,面部肿胀无消退。继之出现发热、头痛,在当地诊所就诊,予以局部“敷药、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面部肿胀处溃烂,头痛。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无咳嗽、胸痛、腹痛及腹泻等,到当地县医院就医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对症、抗感染等治疗”10余天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并大小便失禁,遂到我院就诊。体格检查:T 37.8℃,P 98次/分,R 19次/分,BP 130/90mmHg,体重50K g,右侧面部皮肤见3.4㎝×2.8㎝类圆形溃疡面,上界距眼裂2.5㎝,内界距鼻翼外侧1㎝,中央凹陷,结痂,痂皮呈灰黄色,有少许分泌物,溃烂面边缘隆起,充血,质地中等,界限尚清,轻压痛。颈部抵抗,克匿格征阳性,巴宾斯基片阴性。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明显下降,有畏寒、盗汗现象。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及伤寒等特殊病史。门诊以“(1)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2)左颜面部溃疡”收入神经内科。辅助检查:胸部X线:两肺纹理稍增粗,未见病灶。血常规:WBC 1.8/GL,LYM 65.5%,GRAN 30.5%,RBC 313T/L,HGB 77G/L,PLT 313G/L;抗-HIV(-);脑脊液:压力300mmH2O,无色透明,RBC 40×106/L,WBC 60×106/L,分叶核0.3,未分叶0.7,葡萄糖22mmol/L,总蛋白200mg/L,氯测定107mmol/L;镜检:墨汁染色查见隐球菌,抗酸染色(-)。入院后行面部皮肤活检及脑脊液穿刺检查后明确为“面部隐球菌感染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经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脱水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15天后因经济条件差而主动出院。1月后死亡。

  2  讨论

  2.1  微生物学  隐球菌病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也可原发或继发于皮肤、粘膜、骨骼、肝脏等器官,病性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易发生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如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肿瘤、AIDS、器官移植后使用抗排斥药物等,隐球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外已成为AIDS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1]。隐球菌属于无菌丝的单细胞芽生的酵母型真菌,孢子无孢子囊,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其中仅新型隐球菌(CN)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1,2];CN属环境腐生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在组织中呈圆形、卵圆形,菌体较体外大,直径一般为5~10μm,少数3~20μm,HE染色不易识别,经验不足往往漏诊或误诊,治疗不及时往往累及生命。

  2.2  早期诊断  隐脑的诊断目前主要靠脑脊液墨汁涂片和真菌培养,以病原体检出为确诊依据[3]。脑脊液直接涂片墨汁染色简便易行,但阳性率低,国外文献报道即使在连续多次检查的情况下,其阳性率也只有53%~56%,同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涂片墨汁染色,其早期阳性率可达85%以上;传统的脑脊液真菌培养是将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琼脂培养基上,室温25℃或37℃培养2~5b可生长,阳性率可达90%以上,但所用周期较长而延误诊断;隐球菌抗原检测是一种简易的筛选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乳胶凝集试验,但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目前仍未得到解决。苏明权等[4]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和鉴定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特异性基因,阳性率可达93.3%,具有灵敏快捷等特点,明显优于墨汁复染和分离培养。代理发表论文

  2.3  组织病理学诊断  病理切片在病变组织中查到隐球菌可明确诊断,如取病变皮肤活检、经皮肺穿刺或支气管活检、手术直接于病变处取材等,石蜡或冰冻切片检查均可。镜下观察:肉芽肿病变主要由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伴有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病灶内细胞弥漫分布,无明显的结节形成,多核巨细胞体积大,有异物型和朗罕斯型二种,部分可有微脓肿、凝固性坏死及粘液坏死,无干酪样坏死,在多核巨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内、病灶间质中隐约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的隐球菌,HE染色无色或稍呈红色,细胞壁外常有3~5的空隙,为未着色之菌体荚膜,具有折光性。胶样病灶主要由成堆的隐球菌孢子和粘液变性组织构成,可被纤维组织包裹。组织化学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CN胞壁呈红色,奥尔辛蓝(AB)胞壁呈浅蓝色,粘液卡红(MC)染色隐球菌荚膜被染成胭脂红色,Grocott六胺银(GMS)染色胞壁呈黑色。通组织化染色,可提高隐球菌的检出率[5]。
2.4  治疗  目前治疗隐球菌病的方法包括原发病的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剂疗法以及手术治疗等[6]。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作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标准治疗方法[7],而长疗程足量用药是保证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 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但多以两性霉素B为基础,联合其它药物的方案为主,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替代两性霉素B可减少两性霉素B的副作用,动物试验提示两性霉素B、5-FC、氟康唑联合用药效果显著。由于隐球菌易出现耐药,因此提倡规范用药。对HIV感染与非HIV感染者的治疗方案不同[8]:(1)非HIV感染者的治疗:两性霉素B剂量每天0.7~1mg/kg,氟胞嘧啶每天100mg/kg,疗程6~10周。由于两性霉素B的毒性作用显著及治疗时间较长,也可选用另一替代方案,即上述方案治疗应用2周后,改每日口服氟康唑400mg/kg,疗程不少于10周,对于一些难治疗的隐脑或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较单纯用两性霉素B疗效好。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开始剂量为0.05~0.1mg,以后渐增加至每次1mg为高限,鞘内给药一般可隔日或每周2次,总量15~20mg。(2)合并HIV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治疗:已成功治愈的AIDS隐脑患者,复发率仍可超过50%。目前国外学者建议对合并HIV感染者或对免疫功能低下的非HIV感染者推荐使用分期治疗,治疗分三个阶段:(1)急性期:两性霉素B 0.7~1mg/(kg/d)和氟胞嘧啶100~150mg/(kg/d)联合治疗2周;(2)巩固期:氟康唑或伊曲康唑,400mg/d,疗程8~10周;(3)维持治疗:长期服用氟康唑200mg/d。近来有学者提出巩固期治疗采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600mg/d的较大剂量,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翁心华,朱利萍.隐球菌病.见:秦启贤,主编.临床真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6~363.

  [2] Fraser RS,Müller NL,Colman N,et al.Fraser and par's diagnosis of diseases of the chest.4th ed.Loudon:W.B.saunders,1999,875~878.

  [3] 葛朝莉,白润涛,韩漫夫.影响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的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5,4(2):74~76.

  [4] 苏明权,马越云,谭庆荣,等.新型隐球菌聚全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18(4):336~338.

  [5] 易祥华,孔 洁,朱美芳,等.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病理诊断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5):424~428.

  [6] 许金国,丁海峰.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4):288~291.

  [7] W.C.Powderly,Current approach to the acut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infections[J].J Infect,2000,41(1):18.

  [8] 郭爱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5):478~480代理发表论文

 

Tags:论文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的改变及.. 下一篇实体肿瘤干细胞分离鉴定技术的研..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