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论文发表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常见问题 发表流程 免责声明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诚信通道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论文发表
教育期刊 | 经济期刊 | 科技期刊 | 文学期刊 | 医学期刊 | 学报期刊 | 建筑期刊 | 社科期刊 | 计算机期刊 | 图书管期刊 | 农业期刊 | CSSCI期刊 | 核心期刊 | 其他期刊
教育论文 | 经济论文 | 医药论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论文 | 英语论文 | 法学论文 | 哲学论文 | 计算机论文理学论文  | 工学论文 |  管理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论文
资源搜索: 搜索 高级搜索
2000论文网-诚信快速的论文发表网站!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QQ: 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0371-69135500  

TOP

试论连词“即是”的生成历程考察
2011-11-29 09:34:50 来源:2000论文网 作者:未知 【 】 浏览:103次 评论:0

 

论文发表

摘 要: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是”偏正短语;“即是”合成词;“即是”让步连词。它的形成过程在语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针对其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即是 连词 语法化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即是”有两种用法:一是用来表判断,相当于“就是,便是”。例如:
  (1)“除非你对现实视而不见,那么你就得承认存在即是合理。”(《长江日报》1997年10月17日)
  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就是作让步连词,相当于“即便、即便是、即使”等。用来表示对虚拟的让步,即先姑且承认某种虚拟的情况,然后转过来指出某事的成立不受虚拟情况影响。常与“也”连用。例如:
  (2)“那时,即是官员没有这类毛病,从深宅大院出来一游,也确实不容易。”(《人民日报》1988年4月18日)
  (3)若是另一种情况,恐怕就另当别论了,比方说犯了巨人症之类的毛病,即是再人高马大,也是不堪一击的。(《人民日报》1988年1月7日)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即是……也……”连接两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分句,构成一个复句。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并不常见,它经常被“即使……也”“即便……也”等代替。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即是”的第二种用法,即让步连词。在上古汉语中,“即是”却是一个偏正短语。本文试图分析上古汉语中的偏正短语“即是”如何虚化为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并就其虚化机制作浅陋探讨。
  本文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及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邢福义先生策划开发的语料库全文检索系统搜集到一些语料,特此说明,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二、“即是”词义的分类
  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阶段,为了对其语法化进行更好地考察与分析,下面对“即是”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即是”——“即”+“是”偏正短语
  早在东汉时期,“即”和“是”就出现了连用现象,但还不多见。例如:
  (4)今日辰子五子之日,即是今日之卦也。(东汉《易纬稽览图》)
  魏晋时期及以后,“即”+“是”组合的使用现象逐渐增多。例如:
  (5)园中有凌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洛阳伽蓝记·城东》)
  (6)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范晔《后汉书》)
  (7)王珍视之,即是吴戎。(晋·干宝《搜神记》)
  在这些例子中,“即”+“是”是由两个非直接成分构成的偏正短语,主要用以构成一种判断句。上例中的“是”都表判断,“即”加强肯定语气,意思是“就”。“即”修饰“是”,二者共同构成偏正短语“即是1”。这里,“即”和“是”只是修饰关系,不是一个词。
  (二)“即是”——“即是”合成词
  南北朝初期,“是”后面开始多跟谓词性成分,其判断性有所减弱。例如:
  (8)如此,则利灭而刃存,即是神亡而形存。(梁《弘明集》)
  (9)夫一切学无知者,皆弃有知,而学无知,无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觉知。(《宝藏论》)
  例(8)中,“神亡而形在”在句中作谓语,根据“一个核心动词”的原则,句中的“是”判断意义减弱,依附性增强,逐渐虚化为词缀,二者组成“即是2”。这时,“即”和“是”的关系开始凝固,由两个临时组配的非直接成分即偏正短语整合为一个合成词。这显然是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产物。
  (三)“即是”——让步连词
  南北朝时期,随着“即是2”的广泛应用,它开始出现在句首。例如:
  (10)即是不能行此者,所以为难矣。(南朝梁·陶弘景《真诰》)
  但这种例子并不多见,“即是2”虽然位于句首,具有衔接作用,但跟“即是3”不同,它只是表示一种轻微的让步,译为“即便”。例(10)中,“即是”修饰谓语“不能行此”。它在这里作状语,还不能看作连词。
  到了唐初,“即是2”表假设和让步的程度逐渐增强,强调语气逐渐消失,让步连词“即是3”逐渐形成。例如:
  (11)即是春风尽,仍沾夜雨归。(唐李昌符《伤春》)

论文发表
  (12)即是菩萨净土,当来不谄众生来生其同。(《敦 煌变文集》)
 在这些例子中,“即是3”在句中起连接功能,不能作状语,与让步连词等搭配使用。如例(11)中,“即”和“仍”搭配使用,其转折意味更加明显。这时,由于语法化的不断加剧,“即是”早已背离了“即”+“是”组合的原始性能,逐渐演化为表肯定的语气词,以及表假设和让步的连词,完成了从偏正短语“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语法化进程。
  唐代以后,“即是”作为连词,便开始大量使用。如:
  (13)若有大处开拓不去,即是於小处便不曾尽心。(《朱子语类·学二》)
  (14)即是神仙他说有灾难,且在眼下,却猜不着什么的劫数。(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15)天风海水,能移无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为辜负。(《老残游记》)
  (16)即是清霜剖野,乘闲莫厌来重。(唐·陆龟蒙《和胥即事》)
  三、“即是”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隐喻——“即是”语法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语法化是一种词汇-语法现象,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在词语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认知心理相似性或相关性隐喻机制的影响,人们的概念体系中会发生不同认知域的投射。“即”和“是”都有强调义,这两个词语的概念距离较近,根据认知上的隐喻原则,“即”和“是”就容易被看作是一个词语“即是”,从而更凸显强调义。这是由于相似性关系的存在,人们由表示“强调动作义”的源域向表示“强调感觉义”的目标域发生了投射。
  (二)语法类推——连词“即是”的生成机制
  语法类推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对连词“即是”的语法化类推,是从“即是”用于句首开始的。句首是连词的适宜生存环境。“即是”一旦位于句首,即步入了一条功能虚化的路径:判断功能→连接功能。连词“即是”的生成是语法类推的产物。从构成来看,“即是”属于一种“连词+是”的组合,该组合是一种能产格式,当时也出现了很多同类连词,如“若是”“虽是”“纵是”等。例如:
  (17)若是阳不闭阴,则出涉危难而害万物也。(南齐书《五行志》)
  (18)虽非愚畜,纵是聪人妄生异执者,亦名邪见。(《法苑珠林》)
  (19)虽忏无益,纵是现身亦不得戎。(唐《法苑珠林》)
  (20)虽是至亲,不能相保守也。(东晋《周易注》)
  这种格式的盛行,对“即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其向“让步连词”功能意义的转化。
  (三)句法位置——判断词“即是”附缀化的诱因
  唐以后,偏正短语“即是1”后面逐渐跟谓词性成分,这样就形成了“即+是+动词”这样的句法结构。它平行于“状语+动词”这种状中结构,由于语法过程的单向性,“是”作为核心动词的地位受到排挤,让位于其后的动词成分,已不能再看作动词了,逐渐成为附着于“即”的一个词内成分,即虚化为词缀“即是”的意义,更多地由“即”来承担。“即是”最终在“即是+动词(短语)”格式中凝固成词。
  “即是”组合从汉初开始出现,便在语境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下统计数据可资说明:
  朝代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 宋 明 清
  书名 《易纬稽览图》 《南齐书》 《法苑珠林》 《晦庵集》 《普济方》 《明儒学案》
  数量 1 3 166 173 167 490
  “即是”在人们的多次反复使用中,表示“强调”的原始义逐渐消失,表示“让步转折”的新意义和用法最终形成。
  四、结语
  纵观连词“即是”的生成和演化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连词“即是”的形成经历了“即+是”偏正短语、“即是”合成词、让步连词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连词“即是”语法化的诱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语法类推、认知领域中的隐喻过程,以及语法位置的变换等。
  通过对“即是”的考察分析,我们了解了“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语法化过程及语法化的动因机制,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即是”。
 参考文献: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石毓智.汉语语法化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论文发表

Tags:连词 生成 历程 考察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www.lw2000.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多种期刊供你选择。
发表论文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发表论文在线咨询:85597153
发表论文咨询电话:17351597825

】【打印繁体】 【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试论“更”及“更”字短语的篇章.. 下一篇试论韵律学“代词+(的)+名词”结..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站点合作85597153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17351597825
论文发表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期刊导航 | 论文下载 | 常见问题 | 发表流程 | 免责声明 | 合作加盟 | 关于我们 | 诚信通道 | 联系我们  
论文发表在线咨询:85597153 咨询电话:17351597825投稿信箱:qwqk2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2012http://www.lw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37565号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发表论文
电话17351597825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412号
2000论文网 版权所有.